- Art.Salon
- Artists
- Dong Qichang
-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
Dong Qichang
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
Found at
POLY,
Grand Hyatt Hong Kong
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, Lot 672
9. Apr - 9. Apr 2024
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, Lot 672
9. Apr - 9. Apr 2024
Estimate: 1.200.000 - 1.500.000 HKD
Price realised: 2.160.000 HKD
Price realised: 2.160.000 HKD
Description
Item: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
Material: ink on paper
Form: album
Size: 28×16cm.×28
Inscription: 題識: 是乙酉年五月舟過武塘時也,其年秋自金陵下第歸,忽現一念三世鏡界,高識不行,凡兩日半而複乃知大學所雲: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正是悟境,不可一作建解也。庚午九月望書于姑蘇保和堂,其昌。 鈐印:「宗伯學士」、「董氏玄宰」
Publication: The Century of Tung Ch’i-ch’ang 1555-1636, Wai-Kam Ho, the Nelson Ackins Museum of Art,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1992, Page 529
Year: painted in 1630
Remarks: 明崇禎三年(1630),蘇州,董其昌七十六歲,他到了已故座師韓世能家中,接待他的是韓世能之子韓逢禧,董其昌再一次見到了展子虔《遊春圖》,題寫了三段跋文紀念。董其昌到蘇州的時間不詳,保利香港上拍的《行書禪悅》冊提供了線索。此冊題識:“庚午九月望書于姑蘇保和堂。”當年的八月十二日,董其昌在保和堂寫過《黃庭內景經》:“庚午八月十二日,書於百花裡之保和堂,時年七十有六。董其昌識。”(見《秘殿珠林》卷十五)可以互證。本年五月董其昌先在南通,又到金壇,八月、九月之間在蘇州,十月去丹陽,他為《遊春圖》題跋的時間應與《行書禪悅》相距不遠。 董其昌在《行書禪悅》冊書寫了數種不同的佛典,前段是唐代洞山良價《寶鏡三昧歌》、唐代善導和尚法語、南宋釋普度偈頌(古德偈),後段是自撰的四則禪悅文字(收錄于《容台別集》卷一《禪悅》)及自作七絕《讀華嚴合論偈》。董其昌好參禪悟道,與蓮池、達館真可、憨山德清等法師都有來往,早年科場失意時更是向佛教尋求精神慰藉,本冊最後一則文字“餘始參竹篦子話,久未有契……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正是悟境。不可作迷解也。”就是這一經歷的反映。 董其昌以行書成就最高,此冊《行書禪悅》用筆精准,線條圓潤,結體多取欹側之勢,書風秀逸,一派天真瀟灑,是其行書典型風格。當七十六歲的董其昌書寫心心念念的禪理時,已然心手兩暢,人書俱老,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晚年代表作。1992年,何惠鑒在美國納爾遜博物館主持舉辦了“董其昌的世紀:1555—1636”,《行書禪悅》冊被收錄於同名展覽圖錄中。
. 來源: 佳士得紐約1991年LOT 31,1991年5月29日。
Material: ink on paper
Form: album
Size: 28×16cm.×28
Inscription: 題識: 是乙酉年五月舟過武塘時也,其年秋自金陵下第歸,忽現一念三世鏡界,高識不行,凡兩日半而複乃知大學所雲: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正是悟境,不可一作建解也。庚午九月望書于姑蘇保和堂,其昌。 鈐印:「宗伯學士」、「董氏玄宰」
Publication: The Century of Tung Ch’i-ch’ang 1555-1636, Wai-Kam Ho, the Nelson Ackins Museum of Art,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1992, Page 529
Year: painted in 1630
Remarks: 明崇禎三年(1630),蘇州,董其昌七十六歲,他到了已故座師韓世能家中,接待他的是韓世能之子韓逢禧,董其昌再一次見到了展子虔《遊春圖》,題寫了三段跋文紀念。董其昌到蘇州的時間不詳,保利香港上拍的《行書禪悅》冊提供了線索。此冊題識:“庚午九月望書于姑蘇保和堂。”當年的八月十二日,董其昌在保和堂寫過《黃庭內景經》:“庚午八月十二日,書於百花裡之保和堂,時年七十有六。董其昌識。”(見《秘殿珠林》卷十五)可以互證。本年五月董其昌先在南通,又到金壇,八月、九月之間在蘇州,十月去丹陽,他為《遊春圖》題跋的時間應與《行書禪悅》相距不遠。 董其昌在《行書禪悅》冊書寫了數種不同的佛典,前段是唐代洞山良價《寶鏡三昧歌》、唐代善導和尚法語、南宋釋普度偈頌(古德偈),後段是自撰的四則禪悅文字(收錄于《容台別集》卷一《禪悅》)及自作七絕《讀華嚴合論偈》。董其昌好參禪悟道,與蓮池、達館真可、憨山德清等法師都有來往,早年科場失意時更是向佛教尋求精神慰藉,本冊最後一則文字“餘始參竹篦子話,久未有契……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正是悟境。不可作迷解也。”就是這一經歷的反映。 董其昌以行書成就最高,此冊《行書禪悅》用筆精准,線條圓潤,結體多取欹側之勢,書風秀逸,一派天真瀟灑,是其行書典型風格。當七十六歲的董其昌書寫心心念念的禪理時,已然心手兩暢,人書俱老,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晚年代表作。1992年,何惠鑒在美國納爾遜博物館主持舉辦了“董其昌的世紀:1555—1636”,《行書禪悅》冊被收錄於同名展覽圖錄中。
. 來源: 佳士得紐約1991年LOT 31,1991年5月29日。